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的对象产品包括一般产品和特殊产品,一般产品有农产品、禽禽肉类、水产品、花卉、加工食品、冷冻或速冻食品、冰淇淋和蛋奶制品、快餐原料、酒品饮料等,特殊产品有药品(疫苗、血液)、化工品等。
冷链物流优势:1)减少食品损耗率。易腐产品如蔬菜肉类在装车时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方面损失率就达约20%。而冷链物流为食品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生鲜食品需要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温度控制,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而冷链物流可以实现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从而大幅减少损耗率。2)减少产品加价率。传统模式下,生鲜从农户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经历产地集散市场、产地批发商、销地一级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以及超市、农贸市场、餐厅等渠道商。上述各环节均存在加价20%-30%的情况,总加价率可高达110%。冷链物流可以建立从供应商到渠道端的直接供应体系,减少生鲜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产品加价率。
图1 冷链运输流程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历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98年-2007年),很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设施设备普遍缺失和落后,冷链资源主要聚集在国企。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2008-2017年),随着中国冷冻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冷链物流行业也开始起步发展。多方企业开始涉足冷链市场,央企如中外运、招商局等布局冷链,上游食品企业如双汇、光明等成立独立的物流公司,京东、易果、天猫等企业试水生鲜电商,外资冷链企业如美冷、普菲斯、太古等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全国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行业进入冷链3.0时代,主要体现在产业环境、冷链意识、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经营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升级。
生鲜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近年来生鲜食品的消费占比日益提高,生鲜市场需求激增,生鲜电商交易市场规模显著增长。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量为4047亿元,同比增长44.7%,2016-2020年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1%。生鲜电商物流规模增长推动了整个食品冷链产业的发展,从而持续为冷链物流企业带来大量订单。
图2 2016-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量
庞大的疫苗需求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增长:2021年1月26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新冠病毒疫苗货物道路运输技术指南》,明确了新冠病毒疫苗货物道路运输前期准备、运输过程、应急响应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保障新冠病毒疫苗货物安全便利运输。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在可及性方面,储运条件是
2℃至
8℃,与现有疫苗储存和运输条件一致,现有冷链运输体系无需重建。疫苗运输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国内新冠疫苗上市之后,冷链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未来需求快速增长。
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604亿元,2016-2020年CAGR为13.0%。
图3 2016-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冷库总容积从3740万吨增长至605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8%;2015-2019年中国冷藏车保有量从9.34万辆增长至21.4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冷库和冷藏车的快速增长,说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完善。
图4 2015-2019年中国冷库总容积及冷藏车保有量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冷链流通率仍然很低,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生鲜磨损率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磨损率分别为15%、8%和10%。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冷鲜产品流通率低、磨损率高,说明我国冷链基础设施体系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图5中国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对比
图6中国与发达国家生鲜磨损率对比
智慧冷链物流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智慧冷链物流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行业,助力升级冷链物流的运营模式,包括仓内运营、运输管理以及管理增效。智能仓储技术可帮助企业规范冷链作业各环节,有效监控冷链物流全过程,提高冷链业务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并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智能运输技术运用RFID和GPS定位跟踪技术等,实现对冷链物流环节所涉及的物品、车辆进行实时监控监管。智慧冷链物流能够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产品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顺丰、京东等知名企业都拥有高效先进的冷链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智慧冷链物流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冷链物流行业将不断朝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未来规模化的智慧冷链体系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