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由神华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举办的“首届科技论坛”在未来科技城举行。
“首届科技论坛”邀请了海内外的顶尖技术专家十余人参会(其中包括5名美国工程院院士)。
华为高级顾问、著名管理学读物《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作者田涛,做了题为《开放哲学与华为的创新》的演讲。田涛在华为工作十余年,对华为的管理哲学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深入剖析了华为在成长过程中所做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以及这些创新给华为带来的效益,华为的创新哲学值得借鉴和学习。
澳大利亚国家首席科学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墨尔本大学教授Robin Batterham做了题为《New Directions in Energy: the Link betwee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能源新方向:研究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同时,低碳所对五年来的研发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截止目前,低碳所已申请专利近300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低碳所被评为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纳米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并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最重要的两项:1、MTO催化剂已被产业化,性能全面超过现有产品。2、高性能新材料—可控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开发成功,目前正在进行混合所有制初创公司的筹备。
接下来,低碳所将从6个领域加大研发力量的投入:1、致力于煤炭清洁利用,力求成为“绿色煤炭”技术和应用的领航者。2、加大催化剂技术的研发,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催化剂集成供应商;3、继续煤基功能材料技术的研发,成为技术驱动的混合所有制材料产业的先行者。4、建立水处理的技术平台,成为集技术、工程、应用为一体的神华水处理“国家队”; 5、从太阳能、储能、系统集成及控制技术入手,打造分布式新能源技术,成为具有神华特色的分布式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6、开展煤制氢及应用技术开发,着眼于分布式发电,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以解决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相关的关键技术,成为氢经济的推动者和氢能源的供应商。
低碳所目前已经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接下来,将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探索,总体设想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石,在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建立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经济实体,实现神华集团、低碳所、科研人员以及社会资本等的多方投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以此达到对低碳所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主要考虑有三种方式:员工参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
作为“千人计划”首批人才基地,国资委首批央企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联系单位,低碳所肩负着央企体制机制创新及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使命。现在,低碳所全体员工,正保持昂扬斗志,同心协力,在将低碳所打造成为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能源研究机构的道路上坚实迈进。
北京低碳所成立于2009年12月,是“千人计划”首批人才基地之一,拥有三十余位海外高层次专家,16位“千人计划”在岗专家。在成立五周年之际,举办首届科技论坛,对五年的科技之路进行回顾、总结、展望。对科技城的研发人员也是一次激励和鞭策。